青岛栈桥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1891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山东巡抚张曜的陪同下来当时的胶澳视察,回京后果断向清廷提议应在青岛口一带设防。同年6月14日,内阁明发上谕:'拟在胶州、烟台各海口添筑炮台,著照所请。因此,这里的桥梁多为宽坦雄伟的石拱桥和石梁桥,以便于船只从桥下通过。'同时要求登州镇总兵衙门由登州(今蓬莱)移居青岛口。随后登州镇总兵章高元在青岛口建总兵衙门,是为青岛建置的由来
1931年9月,青岛市政当局出25.8万元,由德国信利洋行承包扩建,桥身加长到440米。将原桥的钢木结构部分改建为钢筋混凝土,34排桩通透结构,桥面铺以水泥,同时将桥面高度提高了0.5米。在栈桥北端沿海建了栈桥公园,种植树木花卉。桥北沿岸,辟为"栈桥公园",园内花木扶疏,青松碧草,并设有石椅供游人憩坐,观赏海天景色。桥南端增建了箭头型的防浪堤,并在防浪堤上修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回澜阁。1933年4月,整个工程竣工。从此,栈桥成为青岛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物和著1名风景游览点